正山小种官网 > 茶叶百科 > 茶文化 >

茶界泰斗张天福

己立人 强国强种

茶界泰斗张天福

1910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张天福出生在上海一户福州籍的名医家庭。他出生时恰逢钱江大潮,这似乎预示着他的一生也将如钱塘的潮起潮落般不平静。

作为名医世家的独子,20岁的张天福却立志与农结缘,因为当时的中国农业十分落后,人民缺衣少食,而福建三大特产“茶、纸、木材”的发展衰败不堪,怀着复兴农村的伟大抱负,张天福毅然报考了金陵大学农学专业,并以第一名的成绩位居榜首。

考入金陵大学的张天福如饥似渴地攻读农科专业知识,查阅参考图书,摘抄资料,绘制图标,观察标本,量算数据……除了学业,张天福还对习拳练武情有独钟。通过一段时间的艰苦练习,张天福和20多位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成立了“金陵大学国术社”,并被选为社长。但通过武术来强健身体并不是张天福最终的目的,他内心还有一个更宏伟的目标,就是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希望自己能练就一身真功夫,来抵抗外国侵略者的侵略。

1931年,日本武装侵略中国东北,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这时的蒋介石叫嚣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论调,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抗。北平、上海等地的学生先后涌到南京请愿,南京学生也纷纷积极响应。9月28日,金陵大学、中山大学和复旦大学赴南京中央政府请愿的热血青年学生相聚在一起,有的抬着棺材,持“祈战死”的旗子游行,以示抗日的决心。

年轻的张天福走在了队伍的最前头。

随后,张天福和同学们投身抵制日货和抗日宣传活动中,他们在街头高唱抗日歌曲,书写抗日标语和出版《抗日壁报》,宣传前方抗日将士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揭露日寇烧杀、抢掠惨绝人寰的罪行,号召群众团结一致,投身抗战。

1931年12月,怀着一颗赤诚报国之心的张天福带领金陵大学国术社在学校大礼堂表演武术为抗日义勇军募款,所募款项交由学校学生会汇给抗日的东北义勇军。

不仅这样,金陵大学500名学生,从南京乘火车到上海,向当时在上海的国民党外交部部长顾维钧示威。在抗日活动中表现积极勇敢的张天福,被推选为赴沪示威的纠察队员。为了使同胞不忘“九一八”事变,张天福还印刷了许多写有“蕴爱国之热诚,作复仇之准备”的信笺,寄给自己的亲友,以示坚决抗日的斗志。

抗日斗士邹韬奋是张天福年轻时的偶像,在邹韬奋领导下的《生活》周刊对经常订阅的读者赠送一本硬壳精装的《生活日记》,并允许在封面上烙印上自己的人生座右铭。张天福把“立己立人、强国强种”八个字寄去,《生活》周刊便把它烫金烙印在《生活日记》的封面上。

70多个春秋过去了,这本日记至今伴随着张天福,成为他对那个充满着激情与热血的年代最好的回忆。

开启机械制茶先河

早在金陵大学时代,张天福看到一份日本报纸,报纸上有一幅“支那人”制茶的照片——茶农头上拖着一条长辫子,裸露上身,赤着脚在地上揉茶。日本人刊登这幅照片的用意是在讥笑、挖苦中国人的落后与无知。

虽然很气愤,但张天福也确实发现传统的手工制茶方法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茶叶的揉捻采用脚踏非常不卫生,用手揉捻又难以达到脚踏的力度。而当时,西方各种现代化的茶叶机械价格高昂,对于中国茶农来说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年轻的张天福暗自下决心,一定要设计出一种让中国普通茶农买得起、用得起的茶叶机器。

1935年,福安茶业改良场成立,张天福任厂长兼福安农业职业学校校长。次年,他就从日本购进了一整套制作红茶的机器,利用这些机器生产出第一批共81箱坦洋工夫红茶成功出口香港地区。这次使用国外先进机器的成功更大大激发了张天福一定要完成自行设计制茶机械的梦想。

1941年在武夷山的福建示范茶厂任厂长期间,张天福考虑到当时中国农村缺电少铁的现状,反复钻研自己的揉茶机设计,请当时木工技术最好的刘祥祺师傅制作出了中国第一台适合茶农与小型茶叶加工企业使用的手推式揉茶机——“九一八”式揉茶机,结束了国人用脚揉茶的历史。在此基础上,张天福结合福建茶区的实际情况,继续钻研改进,相继推出了“53”式、“54”式揉茶机,并在全省茶区普遍推广,开启了现代制茶的先河。

今天,坚持“数据说明一切”的张老对这项技术革新仅有定性结论而没有定量说明一直记挂在心上,其实早有详尽的资料和数据有力地证明了揉茶机的使用对福建茶区带来的经济效益:

使用揉茶机首先是节省一半劳动力,以1954年~1963年福建省共生产各类茶叶合计119.3万担计,人力揉茶需238.6万人工作日,用揉茶机仅需119.3万人工作日,日工资每人以1.5元计算,则可节省178.95万元。其次是提高品质半等以上,1954年~1963年间红毛茶(闽红,三级中等)收购价为60~83元/担,绿毛茶(闽绿,三级中等)为64~83元/担,乌龙茶(闽南色种,三级六等)为74~84元/担,以每斤增加收益0.08元计算,10年可增收9544万元。再次,以10年间全省配置揉茶机10000台计算,投资仅20万元,扣除投资成本共可增收1113.35万元,年均经济效益111.34万元。

到了上世纪60年代,福建的福鼎、屏南、松溪等地开始出现了各式的农机厂。上世纪70年代之后,适用于各种茶叶的现代化制茶机械在福建迅速推广使用开来。回望历史,张天福老人和他设计的揉茶机成为福建制茶史乃至中国制茶史中不可抹去的一笔重要财富。

“科教合一”开先河

1932年,张天福从金陵大学农学院毕业,回到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任助教,3年的教师生涯,张天福一边教书一边思考着自己终身事茶的志向。他从相关资料上获悉我国台湾地区、日本茶业发展十分迅速,便向学校申请要前往我国台湾地区、日本考察茶业生产情况。此次考察张天福细心了解、收集当地茶叶发展的材料,观察茶叶发展的最新科技成果和动态,对日本茶叶加工机械的发展深有所感。考察归来,张天福不断呼吁改进福建茶业工作,希望能够引起福建省高层的重视。

时任福建省政府主席的陈仪先生是个开明的官员,在听取了张天福的呼吁后,便决定组织“福建省政府考察台湾实业团”到台湾考察,张天福成为考察团中最年轻且是唯一一个考察茶叶的成员第二次踏上了宝岛台湾的土地。

历时一个多月的考察,让张天福更全面地了解了台湾茶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可供福建茶业发展借鉴之处,也更加坚定了张天福“终身事茶”的决心,台湾茶业的发展也给了他有益的启示,“科教合一”思想就此产生。

在台湾考察过程中,省政府官员对张天福的敬业精神十分欣赏,决定把建立茶叶学校和研究机构的重要任务交给张天福一人负责。在慎重考虑之后,张天福选择了当时已闻名海内外的“坦洋工夫”产地福安作为校址。1935年,福建省立福安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成立,成为全国农业中专最早设置茶叶专业的学校,学校专设茶叶专业,除来自八闽大地的学生外,还有来自江西、安徽等省份的学生。为使学校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张天福动员、聘请了协和大学优秀毕业生和自己金陵大学的同学到福安农校和福安茶业改良场工作。李联标、庄晚芳等都被张天福聘为茶场技师兼农校教师。一年后,学校更名为“福建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

在福安农校创办同年,省政府还创办了“福建省建设厅福安茶业改良场”,以开展茶叶科学研究工作,张天福被任命为改良场场长。改良场的一切都是白手起家,购山地,建厂房、场屋,开辟茶园进行各项试验。1936年,张天福从日本购进全套红茶机械制造设备并投入生产,这套设备的引进是福建省制茶史上由手工过渡到机械化制茶的开始。

“福安茶业改良场”是福建省最早的茶叶科研机构,与福安农校“两位一体”,优势互补。校场的建立形成茶叶科教联动,因此后人评价张天福首开了福建茶叶科研与教育相结合之先河,是福建茶叶科教合一的创始人。农校与改良场的建立,配套呼应。由于学校与改良场都在福安县境内,改良场技术人员兼农校教员,改良场亦成了农校学生的实习场所。茶叶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改进茶叶技术与培养茶叶人才双管齐下,相辅而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建立高标准生态茶园

去年中国茶界的一条新闻引起了张老的极大关注一“中国首家有机茶研究院——浙江更香有机茶研究院在武义成立。研究院将围绕我国茶叶加工对科技的需求,特别是有机茶的产业支撑技术,开展源头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服务和人才培养,研制茶叶的精深加工技术以及农药残留控制技术、茶文化的整理和推广等方面开展工作。”

张老特意让人把这条新闻复印下来,并亲自撰写了一篇题为“建立高标准生态茶园”的文章,他将两份资料装订在一起,赠予来拜访他的每一位客人。熟知张天福茶学思想的人都知道,这并不是他的一时兴起,张老对于茶园生态发展和标准化进程的关注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仍在为建立高标准的生态茶园而疾声呼吁着。

时间可以追溯到1962年,张天福被调回福建省农业厅工作,其间被调派到闽西老区开展“斜背茶”的调查和研究,在研究“斜背茶”的同时,张天福潜心研究“梯层茶园表土回园条垦法”。他针对开辟新茶园是条垦还是全垦的争论,一针见血指出:“仅片面地作保持水土、深翻土地、开排水沟等一般性号召,效果不大,甚至使群众走了弯路。”提出梯层茶园要等高水平、缓路横沟、深耕基肥、心土筑埂、表土回园、良种壮苗、条栽密植等工作顺序一次完成的做法。张天福将这一观点旗帜鲜明地发表在1965年第2期的《茶叶科学》杂志上,在国内引起了反响。3年后,农业部在湖南省桃江县召开茶叶生产现场会,桃江县采用的正是这种“表土回园条垦法”。

今天,中国茶叶的发展在经历了国内市场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市场的残酷竞争之后,许多业内人士开始意识到源头的重要性,即茶园的生态发展。张老认为,茶园的生态建设不应只满足于茶园不受污染这一单项措施,应从长远的角度,大力推行建立高标准生态茶园,才能达到保留水、土、肥不流失,借以保持供茶树可持续高产、稳产、优质的土壤条件并奠定机耕茶园、机采茶叶的基础。同时采用生物防治,避免农药等残留为害,确保产品的卫生和安全性。

结合当前生态茶园的发展,张老重申了“梯层茶园表土回园条垦法”的几个技术环节:1、等高梯层;2、缓路横沟;3、深挖条垦;4、心土筑埂;5、表土回园;6、良种壮苗;7、条植绿化。

每次去拜访张老,张老总会感慨,这么多年自己走过那么多的茶区、茶园,却始终没有发现一个理想中的生态茶园。他常会提到早年曾去过台商林圣光先生在祖国大陆兴办的雪峰茶场,那是唯一一个比较符合他心目中的标准的生态茶园。每每说到这,我们都能从这位百岁老人的眼里看到期待,他还是很希望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在全国各地都看到标准化生态茶园欣欣向荣的景象。

评茶,是为了帮茶农解决问题

上世纪40年代,张天福在武夷山创办福建示范茶厂时,认识到全手工小批量生产的乌龙茶品质差异太大了,因此在武夷山制茶,很重要的是要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评茶师。而在当时驻厂茶师难请的情况下,张天福就厂长、审评师一身兼,通过耐心的请教和大量的实践,结合亲身在岩上制茶的心得体会,提出了结合评茶对提高和发展岩茶制法的意见和措施,也给自己的评茶功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天福在长期的茶叶工作中,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审评技术。积累了丰富的评茶经验。从20世纪70年代起,他多次被聘请担任商业部及省内外名优茶鉴评会与各级各类茶王赛的主评委。张天福在评茶中坚持一丝不苟、公正合理、精益求精的作风与技艺,评出了好茶,也评出了他令人信服的声望。

张天福不仅在评茶方面识茶辨茶,不断推出精品,他还总结了数十年的经验,为乌龙茶的评审制定了标准器具。张天福认为对茶叶品质的审评贯穿于整个茶叶种植、采摘、制作与包装贮运等一系列活动,对品质作出客观的鉴定,从而指导生产,提高茶叶品质。

作为评茶师,张天福认为茶叶评比不仅是要评出好茶,还要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曾经在连续3年的花茶评比中发现,某厂的花茶有独特的焖青异味,便深入茶区,寻找原因,结果发现那里的茶叶采摘比较早,没有经过摊晾就立即杀青,而且杀青工艺多以焖杀为主,所以毛茶就有焖青味。厂家在听取张天福意见之后,改进工艺,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张老非常高兴地说:“帮助茶农解决问题,也是评茶的目的。”

还有一次茶王赛,张天福发现某款茶有异味,他反复冲泡、尝、嗅,最后确定为农药超标,不仅取消了此款茶的参赛资格,还以此教育了茶农不要随意使用农药。

近10年来,随着福建乌龙茶生产的大发展与品饮方法的大传播,年事已高的张天福依然不断地出现在各地各种评茶会的现场,从茶乡安溪、武夷山到消费区广州、上海、香港,从乡镇的茶王赛到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茶王赛,祖国的广袤茶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与茶农结友,与茶师交流,收集制茶经验……一切一切的辛勤成就了张天福今天评茶大师的地位。

攻克乌龙茶做青工艺

1980年,张天福正式退休,但他退而不休,却在大山深处打响了一场攻克乌龙茶“做青”的科技战。由于乌龙茶是半发酵茶,生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影响乌龙茶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气候环境的影响是最重要的。

在崇安工作期间,张天福就发现制茶师傅在制茶时特意将厂房的门窗紧闭,还烧起了火盆,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有经验的老茶师才能手工制出一锅锅上好的岩茶。这一细节让张天福意识到,制好茶与生产环境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有关,但当时的制茶师傅仅仅停留于经验之上,未能说出个道理来。而由于当时技术设备条件的限制,张天福也难以着手对此中的奥秘加以研究。

在随后的30多年中,这个问题一直埋藏在张天福的心中。而长期在茶区生产第一线工作的他也在为一个现实所苦恼:福建茶区由于沿用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乌龙茶,质量高的茶叶所占的比例很低,一般仅为10%左右。茶叶质量不稳定,平均产值低,造成资源的浪费,茶区农民的收入也无法提高。他想,如果能使乌龙茶的生产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质量水平上,形成一个名牌产品,情况就大大不同了。

带着解决这个难题的愿望,72岁的张天福找到福建省农科学院齐国鍪副书记,得到了他的肯定和支持,不久,名为“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的研究”的课题正式立项,“做青”研究试验正式开始,张天福担任课题组主持人。

张天福带领课题组成员,制定研究计划,多方筹措研究经费,建设实验室与实验车间,购置、安装、调试了各种仪器设备,为车间安装了空调设备。这项研究的关键点是找出每种茶叶生产中最适合的温度湿度配合,经过反复钻研,张天福决定使用繁琐却最真实最科学的正交法进行试验。

从1983年~1987年,张天福与课题组的全体技术人员在反复的“做青”研究试验后,提出了乌龙茶毛蟹(厚叶型)、黄棪(薄叶型)等品种各季节做青环境最佳适度参数,证实了“乌龙茶加工不受气候限制,进行人工环境做青,对稳定和提高品质完全可行”的结论,解决了乌龙茶传统制作中阴雨天不能制好茶的技术难关,提出了乌龙茶主要品种的做青工艺规程方案,为乌龙茶快速进入机械化、连续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3000多个对比实验数据,120次分析与总结会议,茶价同比增长13.1%,大量真实科学的数据有力证实了该项研究在国内外首次揭示了影响乌龙茶做青工艺各因子的作用及其相关性,为进一步探讨乌龙茶做青理论和变化规律创造了条件。这项研究随后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人工控制环境条件下做青工艺,克服不良天气对做青工艺的影响,稳定和提高产品品质,对乌龙茶的生产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目前该项成果已在福建茶区广泛推广应用,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俭、清、和、静

张天福一生爱茶,多次在各种场合表达心声: “茶就是我的生命。”数十年来,在从事茶叶科研工作的同时,张天福醉心于茶礼与茶文化的研讨与传播。张天福认为“茶事”不仅仅是物质方面,它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源于中国唐代的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为境界;新加坡的茶艺是“和、爱、谦、静”;台湾地区的茶艺是“清、敬、恰、真”。张天福认为中国也应该有自己的茶礼,并且要通过对中国茶礼的研究与推广,沟通中国传统与当代社会的人文环境与精神境界,促使中国茶文化成为东方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

1997年,张天福提出用“俭”、“清”、“和”、“静”4字作为新时代的茶礼,他认为这4个字是中华民族历来提倡的一种高尚品性和处世哲学。虽然我们身处一个科技突飞猛进、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但崇高安宁、返璞归真是人的天性。

1999年,在福建茶人之家成立庆典上,张天福在发言中正式提出并阐述了他提倡的“中国茶礼”:

“简单地说:茶尚俭,就是勤俭朴素;茶贵清,就是清正廉明;茶导和,就是和衷共济;茶致静,就是宁静致远。这4个字是中华民族历来提倡的一种高尚人生观和处世哲学。现以中国茶礼‘俭、清、和、静’为经线,以今古名茶、名人、名泉、名器、名诗名联、名典、名画、名书法、名茶艺等‘十名’为纬线,贯穿一起,融为一炉,将促进中华丰富多彩茶文化的风尚大放异彩,传播全国。”

张天福的茶礼思想,虽然来源于唐代陆羽与宋代宋徽宗对中国茶事的认识。但他结合中国礼文化的思想,更全面地论述了中国茶礼对中国社会社会生活与文化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官方所制定的一整套社会与道德规范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民间传承的风俗习惯上。这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特别需要。

为茶人造一个家

退休后的张天福一直没有真正闲下来,除了在技术上攻克乌龙茶制作难关, “福建茶人之家”是他倾注最多精力的地方。“茶人之家”举办的活动,无论大小,他都会细心跟进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时常要耗时一整天的评审工作,他也从不落下;甚至还会不顾年事已高亲自前往察看活动举办场地……对于已近百岁的张天福来说,“茶人之家”的事就是他自己的事,他一定要办好这个“家”、管好这个“家”。

上世纪90年代,喝茶的风气逐渐兴起。当时福州的茶庄和茶馆远没有今天这般兴盛。很多爱茶人都希望能有一个专业组织定期把大家聚到一块喝茶,方便茶人之间的交流,他们找到德高望重的张天福,希望他能出面组织这件事。

张天福欣然答应,他在与福建省茶叶学会商量之后,决定由省茶叶学会向有关社团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成立一个茶人的社团组织。因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正式成立社团的要求没有得到批复,但在众多茶人的支持下,张老还是大胆地提出了成立一个纯民间“茶人之家”的设想。

1999年元旦,在福州富黎华大酒店的妙语茶艺轩,“茶人之家”的牌匾被高高挂起,张天福任会长。

“茶人之家”以茶为媒,把从事茶叶的专家学者、生产厂家、市场营销人员及消费者都相聚在“家”里,互相交流种茶、制茶、销茶、评茶的经验,介绍各自的心得、需求和信息。虽然很多时候只是茶人之间的评茶、斗茶,但张天福却十分重视在“茶人之家”举办的任何一场评茶活动。他在“茶人之家”设置了专业的评茶室,置办了标准的“干看桌”、“湿看桌”等一套评茶专用设备,为“茶人之家”多次成功举办各项评茶活动提供了基本条件。此后,“茶人之家”还配合福建省茶叶学会等茶叶组织举办了一系列的茶事活动。其中一年一度的“闽茶杯”福建名优茶评比活动,已经成为展示福建各类名茶的权威平台。

“茶人之家”成立以来的几年里尽管年年活动频繁,但却一直没能取得有关部门的登记许可,这也成了张天福的一块“心病”。直至2006年6月,身为中华茶人联谊会名誉理事长的张天福致电中华茶人联谊会有关领导,阐明福建茶友渴望有“家”的愿望。2006年6月29E1,中华茶人联谊会以“中茶联字”(2006)第001号文件,批复建立“中华茶人联谊会福建茶人之家”,并作为中华茶人联谊会的下属机构。至此,福建“茶人之家”终于有了“户口”。张天福万千感慨涌上心头:“8年了啊,好苦呀;但是很欣慰,实现了一个愿望。天下茶人是一家,共建和谐,不分你我他……”

结语

今年,张老的百岁华诞庆典已经成为全国茶人们都非常关注的大事,但张老却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筹备“张天福茶叶发展基金会”上。成立基金会其实是张老多年的心愿,长期工作在茶叶生产第一线的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振兴中国茶业只能从基层做起。

基金会在筹备过程中的每一件事,张老都细心过问、亲历亲为。他在许多场合都表达出了自己对基金会的美好心愿,“百岁的庆典活动可以一切从简,大家一起群策群力地把基金会办好,基金会的所有款项用以奖励在茶叶生产、科研、教育等领域第一线作出特殊贡献的科技教育工作者以及品学兼优的茶学专业学生,大家共同完成振兴中国茶业的愿望。”

100年的岁月沧桑,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位老人在历经了诸多人间甘苦之后,却始终以毕生事茶的执著态度,脚踏实地地实践着自己20岁时就为中国农业发展立下的宏伟抱负。

提示:请认准正山小种官网,快速购买>>

老侯手机和微信:13859366756(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试喝)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请致电:138-593-66756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