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山小种官网 > 正山小种百科 > 武夷红茶专家 >

武夷山茶二代传奇

数十万年前,大地无意的一次悸动,成就了这一条横亘闽西北的武夷山脉,它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分界线,也是一奈孕育闽茶文化的文化血脉。奇秀峻伟的碧水 丹山,蒙山川灵气之所钟,化育了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和以正山小种为代表的武夷红茶。它们是世界鸟龙茶和红茶的鼻祖。

这是一片神 奇的热土。如果说山峰赋予了它美感,溪涧赋予了它灵性,那么茶则赋予了它灵魂,就在这“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的如画景致里,不仅芳丛遍野,还祖祖辈翠 地生活着这么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民,他们充分发挥看与生俱来的智慧,尽情挥洒着不畏艰辛的汗水,用一双老茧满布的手和一片鲜嫩清香的叶书写了一部彪炳千秋的 武夷茶史。

当无情的岁月匆匆流过时,固然会染白他们的双鬓,也会深刻他们的面庞,但是有种叫做传承的东西却丝毫没有因暗换的流年而黯 淡。传承是一种继往开来的坚持,也是一种去粗取精的延续。这些武夷老茶师的后代――被称之为“茶二代”的新一代武夷茶师,遗传了父辈们爱茶的基因和质朴的 茶德,从父辈们手里接过制茶绝活的衣钵,立志在这片祖祖辈辈耕耘过的土地上做着和他们父辈同样的事,甚至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志在千里。在传承与 发扬传统制茶工艺的基础上引入高新科技与管理科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厚积薄发,把武夷茶的香韵扩散到更远的角落。

黄圣辉:“瑞泉”要做百年老字号

瑞泉黄圣辉

 

走进中国岩茶第一村一天心村,一幢幢红瓦白墙的别墅式农家,整整齐齐。门前屋后,花团锦簇。村道宽敞平坦,干净整洁。村中一幢装饰成清式古宅模样的农家格外引人注目,全部采用原木材料,二楼有一整排的美人靠,醒目的招牌上写着“瑞泉岩茶”。

茶厂是去年底刚装修完的,全新的茶房却丝毫没有掩盖“瑞泉”品牌在武夷山久远的历史。明末清初,黄氏祖先便在武夷山产茶区潜心研究,开始介入武夷岩茶。 他们的祖先“士汉”公设立百年品牌――瑞泉岩茶厂。经过历代瑞泉人的精心研究和不断实践,“瑞泉”已经积累了一整套最传统、最完整、最精细的岩茶制作工 艺。接待我们的是瑞泉岩茶厂的总经理黄圣辉。他已是家族第12代子孙,承载着家族300多年的积淀与传奇,这位年轻的掌门人表现出的是对“瑞泉”未来的自 信与责任。

早年的黄圣辉曾远渡重洋到马来西亚开阔眼界,并因此与“紫藤”结下不解之缘。通过紫藤在马来西亚的20多家茶叶连锁店,黄 圣辉大力推广武夷岩茶,从2001年至今,瑞泉岩茶在海外的销售量逐年扩大,并拓展到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是在这10年间,黄圣辉发现, 人们从只把茶当水喝到如今能对一泡茶说得头头是道,这样的转变让他对“瑞泉”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定位――只做中高端的茶品。黄圣辉说,其实无论在哪个朝代, 武夷岩茶一直是作为贡品,扮演的就是今天的中高端茶品的角色。随着岩茶产业的不断发展,今天会做好茶的企业很多,但黄圣辉敢把自己的品牌直接定位在中高端 的等级上,却绝不是说说而已。“首先,中高端的产品原料来源是否够‘正’、加工工艺是否够‘精’、包装是否与茶叶品质相匹配等等,所有的环节都不是一朝一 夕可以完成的。而今天的瑞泉有近千亩正岩茶山,其中瑞泉岩下、‘三坑两涧’就有500亩,我们有很好的基础,只是还需要做得更细一些;其次,一个中高端品 牌的塑造需要有文化的支撑,并且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我们家族世代制茶,传承祖辈的优良传统是瑞泉始终坚持的原则。做中高端的产品和品牌到最后就是要关注 细节,每个细节都要做到位,做精致,少了任何~个环节,中高端的定位都无从谈起。”在这一点上,黄圣辉有着其他^无可比拟的底气。

在 年过花甲的父亲黄贤义的指导下,黄圣辉和他的两个弟弟分工明确,协同作战,今天的瑞泉已经发展成为武夷山岩茶企业的一面招牌。然而,随着这几年岩茶势头向 好,新兴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其中包括外来资本的介入,让一些当地企业有了充足的资金进行企业化的运作,生产规模迅速扩大。面对这些后来居上者, 黄圣辉淡定地说,做企业有很多种方式,有些是以做生意的理念来做,那么在市场好的时候,迅速扩大生产,拓展销售渠道,以量取胜,这无可厚非。但企业要想做 得长久,一定要有文化的融合。没有文化的融合是做不好企业的。所以“瑞泉”是抱着做百年老字号的理念在做企业。“瑞泉”已经拥有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别人不可 模仿的。这就是我们的优势。在坚守祖辈留下的传统技艺与文化的基础上,我们目前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茶园管理、茶厂建设上,先保证茶叶的品质。在保证品质的前 提下,“瑞泉”也走出了一条和普通品牌门面店不同的营销模式,它已经在深圳、太原、北京、上海等地以合作的形式,进驻了一些茶会所和其它高端休闲会所,合 作的前提是每年在茶厂15000斤茶产量的范围内下订单,“好东西一定不是无限量的,既然选择了做中高端的产品,就是选择了以质取胜。”

在武夷山的景区内,有几幢正在装修的白墙砖房,这就是瑞泉正在着力打造的私人茶叶博物馆,博物馆具有明显的武夷建筑风格。黄圣辉介绍说,3000多平方 米的面积,将建成集制作、观赏、体验、品评于一体的花园式场所。博物馆的基本概念就是回归传统,完全按清代的岩茶制作环境、制作工艺,特别是在武夷山已经 面临失传的纯手工技艺。除了纯手工技艺以外,我们也向游客展示现代化的制作工艺,将两者做一个对比,全面展示出武夷岩茶的历史发展沿革,让游客知道岩茶的 制作工艺有多繁琐,有多困难,切实感受武夷岩茶的博大精深。

采访结束后,黄圣辉说要带我们去看看宝贝。带着一丝好奇,我们跟着他来到 了位于茶厂三楼的陈列室。原来。里面满当当地陈列着他搜集来的民间宝贝,大到雕工精美的千工床,小到精巧的化妆漆盒,每一件几乎都有上百年的历史。问他是 否是因为博物馆的需要所以搜集这些物件。他说:“如果博物馆建成后用得上就用,主要还是自己喜欢,看到了就想把它留下来,不管是否值钱。老东西总是越来越 少的,能留一件是一件吧。”对传统文化的信念已经深深地流淌在黄家人的血液里。

300多年来,瑞泉人秉承着强烈的传统使命感。把传统岩茶的制作技艺代代相传,而黄圣辉和他的兄弟们要做的则是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用崭新的企业理念、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让“瑞泉”在下一个百年里延续辉煌。

梁天雄:坚持传统才能走得更远

梁天雄

说起目前市场上最红的茶非金骏眉莫属。说到金骏眉又不得不提第一泡金骏眉的制作者梁骏德师傅。如今,位于桐木村的梁家每天都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慕名前来 的茶友,尽管客源不断,但今天的茶叶市场早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于是,和很多制茶家族一样,梁师傅找来自己的小儿子梁天雄。“怎么把我们家的 好茶卖出去,把‘骏眉梁’的品牌做大做强,就看你的了。”一句简单的话,把原本并不从事茶行业的梁天雄推到了市场的最前沿。

梁天雄原 来一直在桐木村部工作,当了13年的村干部。去年刚选上村长,3个月后,他辞职,带着父亲的期许和“骏眉梁”的金字招牌,一头扎进了方兴未艾的茶行业里。 虽然没有太多从业经验,但从小对小种茶耳濡目染的梁天雄敢闯敢拼,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他说,过去,茶叶都以零售为主,来一个客人 卖一点茶叶。去年茶厂开始发展专卖,省外主要以地级市为单位,设立专卖店兼总代理。目前,北至东北,南至广东市场,都已经有了“骏眉梁”的专卖店。在比较 大的区域,如北京、上海、福州等地,就以经销商的形式推广。除了建立起稳定的销售渠道,在“骏眉梁”的品牌下,还逐步形成了从传统正山小种到金骏眉、银骏 眉、大小赤甘、老丛小种等多个产品系列。

梁天雄说,“很多代理商会找到我们,都是冲着金骏眉来的,希望我们能给他们提供最多、最好的 金骏眉。”他笑着说,“可是稍微了解一点金骏眉的人都知道,金骏眉的制作有多精细,市场再好,它的产量也是有限的。所以每次和代理商谈合作的第一句话就是 告诉他们,我们不能保证源源不断的货源,没有品质保证的量产绝对不可能有长期的合作。”从去年底开始,厂里的金骏眉就断货了,要等今年的新茶出来,梁天雄 这么和我们说,也是这么告诉每一家代理商的。

可以说。是金骏眉的红火让梁天雄迈出了事业成功的第一步,但他却似乎并没有被这股热潮烧 晕了头脑,他清醒地认识到,企业还是要立足于传统工艺,推广传统的正山小种为主,不能把金银骏眉当成主打产品。目前,骏德茶厂每年坚持做大约2万斤的传统 正山小种。而包括金银骏眉在内的无烟工艺红茶产量还不到总量的10%。梁天雄说,保证传统正山小种的量一是可以存到第二年拼配新茶,提升口感;二是传统的 工艺已经流传400年了,肯定有历史赋予的优势存在,否则早就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今天金骏眉可以卖出好价钱,可谁能保证它能火多久?400年吗?这只 能交给历史去评判。”

采访间歇,梁天雄让我们品尝一款去年的老丛小种,非常耐泡,七泡后叶面才会展开,茶汤带着明显的“丛”味。这是 我们在骏德茶厂喝到的第二款新品种红茶,上一次是两年前的金玫瑰,那清幽的香气毫不逊色于金骏眉,至今还是梁家的“特产”。梁天雄说因为父亲长期在村办茶 厂从事审评、拼配的工作,负责收购300多户农家的毛茶,每家每户的茶都要喝,喝完定级别、定价格。因此他对桐木每一片山场,特别是独具口感的山场记忆深 刻。无烟工艺诞生之后。他就用某一片特殊山场的原料,做出了金玫瑰。“每一个新品种的诞生都需要机缘巧合,包括金骏眉。我觉得它的诞生带来的最大影响不是 价格高了多少,而是对采摘和烘干两个环节工艺的改革,引发了无烟工艺的产生,并由此丰富了武夷山的红茶市场。”梁天雄认为。在坚持传统工艺为主的基础上, 发展无烟创新工艺品种。可以让人们在品尝各式风味的红茶同时,体验到武夷山红茶工艺的魅力。

这个茶季,除了正常的生产,梁骏德师傅还 带着自己的大儿子天梦开始了“过红锅”的试验。“过红锅”也是传统正山小种制作技艺中的工序之一,只是随着产量的增长,现在即使在桐木也已经很少有人会操 作。梁天雄说父亲虽然年事已高,但只要是和茶有关的事就十分来劲。他笑着说,不管产品试验效果如何,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他希望在下半年能在桐木 里找一个地方建厂。还要把已经略显狭小的“骏眉梁”的形象店重新升级。

问他做村官和做茶商有何区别。他说因为茶,他结交了五湖四海的朋友,在茶桌上,每个人都是公平的,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喝一泡茶,理解一泡茶。“单这一点,我就坚信自己选择做茶是对的。”

伍建明:性格决定了我不是个中庸的人

在桐木上百家的大小茶厂中,伍建明和他的“茗红”不是太引人瞩目,但这家才刚刚成立两年的红茶企业,已经拥有了欧盟有机认证和美国有机认证。而目前武夷 山有此两项认证的企业只有4家。同时,“茗红”还拥有茶叶进出口经营权,武夷山有自主出口权限的企业只有5家。这些看似只有上了规模的大企业才需要具备的 软件,却被伍建明认为会对企业未来的运作起很大的作用。谈吐间,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眼前这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他对做茶、做企业有着和一般人不一样的 思考与探索。

2002年。伍建明退伍回到家乡桐木,和很多对正山小种有着深深眷恋的桐木人一样,他决心投身家乡的红茶事业。2003 年,他进入了元正茶业有限公司,勤奋好学的他一头就扎进了正山小种的世界里,开始钻研茶树品种、加工工艺等小种红茶知识。2004年,伍建明开始负责公司 里面有关出口报关、企业软件如体系认证、立项文件等材料的处理和申报。这两年时间,伍建明不管是在产品知识还是在业务技能上,都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 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做企业的经验。也就是从那时起,他深刻地意识到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规模化、现代化的硬件,科学有效的软件体系才是保证 企业健康、持续成长壮大的利器。所以在“茗红”的发展之初,伍建明就为其“装备”起了如此多的软件。“这些软件配备会在企业未来的发展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 果。”

2006年,他离开元正,赴位于广州的美国青龙股份公司担任中国茶叶采购代表。采购的工作让伍建明走遍了中国各个产茶县区,接 触到了红茶以外的更多茶类,不但强化了自己对茶叶的认识,同时还吸收了美国公司在管理体制上的经验。2007年,伍建明代表美国青龙股份在浙江湖州市长兴 县注册成立“七碗茶”进出口有限公司。次年3月,怀揣着当年立志创一番事业的梦想,成家后的他又再次回到桐木,成立了“茗红”茶业有限公司。

13万启动资金,一间铁皮厂房,伍建明深知自己的实力在今天鱼龙混杂的市场,还不足以去拓展自身的渠道和品牌,所以他首先把企业的重心放在了生产上。今 年,他已经有了200万的资本准备建一个可观赏、能留得住客人的厂房。一切才刚刚开始,伍建明说还不敢给自己定多大的目标,包括对“茗红”这个品牌的定 位,都还没有完全确定下来。但下一步他会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目前的产品结构,接着再做一些品牌的包装出来。“我在部队里当的是侦察兵,所以做事情特别讲究 步骤。”他笑着说。

伍建明虽然没有可炫耀的世家制茶背景,却征战过国内外的茶叶市场,又有着现代的营销理念,这在目前以家族企业为主 打的桐木茶界里。显得很特别。他和许多年龄相仿的桐木制茶人私下都是很好的朋友。闲暇时他喜欢和朋友喝茶聊天,聊各自对市场的看法,“不同的想法在争执中 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我会重新思考和调整自己的思路。”在尚未明朗的红茶市场环境下,伍建明时常不按常理出牌,比如他去年只做了50多斤的金骏眉,比如他 今年开始尝试做桐木的岩茶。市场中的差异化竞争可能赚个盆满钵满,也可能满盘皆输,伍建明说性格决定了他不是一个中庸的人。“现在我把竞争对手定义在桐木 以外的红茶,目前中国的红茶市场还没有完全被打开,潜力还很大,桐木的茶企都应该先去占领外面的市场,共同把市场做大做强,这样每家企业在未来才更有发展 的空间和机会。”

伍建明有一对双胞胎儿子,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心里很是欣慰,就如同“茗红”的成长,他笑着说“茗红”就是自己的第 三个孩子。如今,对茶,他要在传统的基础上突破创新,做出别人没有的东西;对市场,他学会了在风云变幻中审时度势,在红茶发展的巅峰期,尽可能地寻求外力 和团队的合作,谨慎地走好每一步。

陈孝文:我们只有正岩茶

陈孝文

 

2006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传承人”名单公布,陈孝文作为最年轻的传承人位列其中,身披红绶带的他一脸稚气,很难想像这位80后的年轻人8岁便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做茶,如今,他已经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慧苑岩茶”的掌舵人。

陈孝文的祖辈是武夷山天心村的普通茶农,世代栽种、制作岩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父亲陈墩水在上世纪80年代便在武夷山桂林村(现武夷山天心岩茶 村)创立了当时第一家集种植、生产、销售为一条龙的民营企业――慧苑茶厂,这也是武夷山最早的明星茶企,茶厂成立后,率先实现了武夷岩茶的民营精制,慧苑 茶厂的茶也第一批走出了武夷山,行销全国。在父辈们的精心耕耘下,今天的慧苑茶厂已经成为天心村最知名的茶厂之一,成为很多爱茶人探访岩茶时一定要到的地 方。

我第一次和一群茶友慕名前往慧苑,印象最深的就是和他父亲一贯严肃的神情不同,陈孝文总是笑眯眯的。对陌生的朋友还略显些腼腆, 不过只要熟悉了,性格随和的他很快就能大家打成一片,这或许就是80后年轻人的性格使然吧。2004年,从福建师范学院毕业后,从小浸淫在武夷茶香中的他 毅然选择回到家乡,随父亲做茶。作为土生土长的武夷人,祖辈们百年以来对传统武夷岩茶的坚守与热爱已经深深地镌刻在陈孝文的心里。他清楚地知道,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要想做出一泡好的岩茶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想把“慧苑”这个品牌做大做强,必须先从修炼自己的内功开始。“我的父辈祖辈们一直坚持品质为本, 现在能来我们家收茶的茶客,对岩茶都很了解,水平者研艮高。虽然很早就和父亲学茶,但学茶和做企业不一样,还有很西要从头学起,没有不断地学习就没有竞争 力。”

从父亲手里接过祖业,陈孝文创立了武夷山市慧苑岩茶科学技术研究所,从源头开始保证慧苑岩茶的传统品质。在茶山管理上,他率先 施行了对山场的生态保护,慧苑的山场绝大多数都在景区内,只有石板山路可以到达。陈孝文亲自上山管理茶园,山场使用的都是有机肥,不但使茶叶有机质含量 高。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让茶山可以持续发展。如今。茶园的管理已经走上了正常有序的轨道,陈孝文转而把精力转移到了茶叶的制作上,他和自己的父辈们一 样,始终坚持单季(春季)手工采茶、做青、炭火复焙。被选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传承人,对年轻的他来说也是个极大的鼓舞。今年, 陈孝文准备征一块地兴建一座现代化的厂房。个性开朗却实在的他最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制作出更好的、更稳定、更传统的岩茶注定是自己这辈子最重要的职责。

随着这几年武夷岩茶逐渐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岩茶的市场已经遍及全国各地,陈孝文以其对岩茶独到的理解,为“慧苑”制定了一条“管理+品牌”的发展路 线,在坚持茶叶传统品质的基础上,走出去打市场,以“正岩茶”的定位打造全新的“慧苑岩茶”。“我们只有正岩茶”――这是陈孝文对“慧苑”品牌全新的诠 释。

最近一次去慧苑茶厂正值5月初的茶季,茶厂二楼被装饰成了一个落地玻璃的透明茶室,隔壁是样品陈列室和专业的审评室。见到陈孝文 的时候,他刚补眠起床,茶季做茶一般都要通宵,到早上7点左右,一脸惺忪的他见到我们却依旧是笑眯眯的。不一会,父亲就叫他去审评室试茶,是昨晚刚做出来 的毛茶,父子俩在审评桌前一泡泡认真地看、闻、喝,陈孝文对每一泡茶给出了自己的评价,父亲在一旁不语,脸上却露出了难得一见的笑容。

临行前,做茶人最怕的雨又下了起来,陈孝文已经顾不上送我们,因为茶厂前面的空地上还晾着早上刚采下来的茶青,他飞奔出门,把十几平方米正晾着鲜叶的白 布快速揉成一个大包袱,近百斤的重量就这么往肩上一扛。又飞奔回厂。这个还不到而立之年的大男孩,已经十分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秉承着一股“艺精于德”的 执著信念,他也必将比他的祖辈们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刘仕章:期待每一泡好茶诞生

每一个到过武夷山的人,都体会过随心随性纵情山水间的舒适和惬意,而我却独爱一个叫兰汤的小村子,它背靠大王峰,面朝九曲溪,像极了一幅清雅的山水画。 而每到茶季,兰汤更是四处弥漫着醉人的茶香,我会选择一家驴友客栈住下。因为隔壁就是刘仕章的家兼茶厂,随时都可以去他家看茶、喝茶,多晚都不用担心。

在“茶二代”里,刘仕章是性格最安静的一个,和很多做茶人聊起茶就一副“大师”的模样不同,刘仕章更像是文静的书生。他话不多,从来不会对自己的茶夸夸 其谈,也不会对岩茶的文化和历史高谈阔论。每次一起喝茶,他会先问我们,想喝什么样的?然后从隔壁仓库里取一泡茶,默默地泡茶。让我们自己去喝、去品。

刘仕章出身制茶世家,1996年就开始接触岩茶的制作,2002年,他从福安农业技术学校茶叶专业毕业之后,就在幔亭茶业做茶,2006年回到兰汤,独立办厂。成为武夷山新一代茶人的代表。

从刘仕章2006年办厂至今的几年时间,其实也是武夷岩茶逐渐兴起的几年,一些当地茶企在“热浪”中J顷势而上。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企业知名度也逐步提 升。面对周遭的剧变,刘仕章和他的兰汤茶厂显得格外低调。他说自己独立做茶不过4年时间,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还达不到能迅速扩大的程度,“既然办厂了当 然是想着它能发展、壮大,但发展的前提是现在认真、用心做好每一泡茶。”每次聊到这个话题,他总是淡淡一笑。

5月初是岩茶初制的时 间,也是武夷山的茶人们最忙碌的时候。我们到刘仕章家的时候,一楼茶厂里的机器发出阵阵轰鸣声,手工做青间里,三四位上了年纪的师傅正在手工摇青,一个偌 大的竹匾在他们的手中有节奏地摇动着,上面的青叶随之翻滚。刘仕章说在武夷山,只有上了年纪的老师傅才会手工摇青,摇的力度、间隔的时间完全凭经验,没有 十几年的功力是不可能完成的。在隔壁的机械摇青间里,刘仕章隔一段时间就对墙上的温度计做一次记录,再根据记录的时间打开摇青机。凭着手感判断青叶的走水 程度。摇青间的温度控制在28℃左右,旁边还搁着一个炭盆。不一会儿,我们已经冒出细汗,刘仕章说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做茶人。这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只有体验 过茶叶诞生的艰辛,才能更珍惜每一泡茶,喝懂每一泡茶。

零点刚过,尽管生产还在继续,但他执意要请我们去渡假区吃夜宵,“不吃点东西,很难坚持到明天早上啊,也要给做茶的师傅们带点回来。”夜宵回来。一批做青完成的茶叶准备开始杀青。刘仕章又开始忙碌起来。

第二天清晨。我在隔壁客栈的露台上看到了刚刚结束一夜工作的刘仕章,他在自家院子里,正斜倚在一张长凳上休息。对他来说,一夜工作的结束就意味着又一批好茶的诞生,“做茶的辛苦只有做茶人知道,但期待一泡好茶诞生的美妙感觉也只有用心做茶的人才能体会到。”

提示:请认准正山小种官网,快速购买>>

老侯手机和微信:13859366756(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试喝)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请致电:138-593-66756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