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山小种官网 > 茶叶百科 > 茶文化 >

相比古人高大上的玩茶方法,我们弱爆了

不像常常出现在饮宴祭祀或忧愤悲愁里的酒,茶从来都是以最温情最亲切的面目,存在于古今中国人的生活中。

不需要正襟危坐,更不需要繁文缛节,一盏茶,可解渴提神,可抚慰心灵,可激发诗情,亦可娱人耳目,“玩”出喜感,“玩”出文化。

古人玩茶的茶色及汤花

当然,我们没有时光机,可以穿越回古代,见证或亲历古人“玩”茶的现场。但是,古籍里没有任何表情的段落篇章,古画中永久定格的场景和动作,也许可以给我们的想象提供一点灵感。

斗茶:茶碗里的全民“刀塔”

宋代最火的全民竞技游戏是什么?当然是斗茶啦!

你根本无法想象在宋朝,这款“游戏”有多火爆,1000多年后的“刀塔”(一款火爆的竞技网游)与之相比,只不过是小菜一碟。

装备:砧椎、茶碾、茶磨、茶罗、黑釉建盏(最好是兔毫盏)、汤瓶、茶匙、茶筅各一

场地:随机。宫殿庙堂,勾栏瓦肆,书斋禅房,茅棚野店,市井巷陌,松下泉边……都可以成为竞技场

玩家:皇帝、王公、贵族、世家、士大夫、僧人、道士、小贩、百姓

模式:对抗

技能:碾罗、侯汤、熁盏、点茶、击拂

规则:以茶色及汤花咬盏时间长短为准则。茶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汤花,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高手:梅妃(唐玄宗爱妃,常常斗赢李隆基)、和凝(斗茶“群”——汤社创办人)、赵佶(宋徽宗,史上知名度最高的爱茶皇帝)、苏轼(用竹沥水点茶逆袭蔡襄)、蔡襄(《茶录》作者)、唐庚(苏轼同乡,著有《斗茶记》)、周韶(杭州官妓,蔡襄斗茶常常输给她)

这款“游戏”,玩起来很带感,玩家们都容易进入角色:斗赢了,就像成了仙一样,高高在上,君临天下。斗输了,就像打了败仗,降将败寇,丢了脸面。

于是,宋朝的君臣子民,就是这样热热闹闹地泡在茶碗里打“刀塔”,这一场玩下来就是300多年。

生成盏:在茶汤上写诗

高手在民间。这句话一点也没错。

点茶、击拂等技能,几乎每个斗试家都会。但是,能在汤面上变戏法,这恐怕就没什么人会了。佛门“男神”释福全就有这样的神技。

他从小在茶海长大,能注汤演幻出诗句,点四瓯茶,就组成一首绝句,轻车熟路,信手拈来。有一天,信众去拜访他,请他露一手绝活,他自咏道:“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工夫学不成。欲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

看来,这位佛门高手还有点自负。

茶百戏:茶汤“印象派”

大宋王朝,人才济济。有在茶汤上作诗的,当然也有作画的。

这类高手,在茶汤汤面上,用茶匙巧妙地将汤纹水脉勾勒出图像,禽兽虫鱼花草,线条纤巧,像画出来的一样。不过,图像出现后瞬间就消失了。这就是“茶百戏”。近年来,武夷山有人声称,这一失传已久的“神技”已经被恢复,而且也在许多公众场合进行了现场表演。但是,究竟是不是原汁原味的“茶百戏”,就不得而知了。

漏影春:茶叶“皮影戏”

用茶来玩“皮影戏”,实在不得不佩服宋人的“脑洞”大啊!

怎么个玩法?漏影春法。用镂孔的纸,贴在茶盏,撒上茶末后,(把纸拿掉)当作“花身”,然后再以荔枝果肉为叶,松子实、银杏之类的珍物为“花蕊”,用沸水点茶搅拌。

自行“脑补”一下画面,感觉“漏影春”想必是又好玩又好喝吧。

倾筐会:高颜值“采茶女”

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甘露堂,堂前种了两株茶,茂盛婆娑,宫人称其为“清人树”。每到初春茶芽萌发的时候,嫔妃们就采摘新芽玩儿,并且在堂里设“倾筐会”。闽王的三宫六院们,还真会因地制宜,当起了采茶女。颜值、身份如此之高的“采茶女”,她们亲手采的茶,就算不喝,也是十分醉人的。要不然苏轼也不会说“从来佳茗似佳人”了。

赌书泼茶:“文青”的爱情么么茶

宋代把茶玩得最文艺最学术的当属李清照、赵明诚这对夫妇。

他俩都是“文青”,而且都有一个“最强大脑”。一吃完饭,他们都要坐在归来堂里烹茶,然后在汗牛充栋的书海中指出哪件事出在哪本书哪一卷哪一页哪一行,谁先说对就算赢,就有资格先喝茶。往往是先赢的人太开心,反而把茶水洒了一身,没得喝。

这就是被传为千古佳话的“赌书泼茶”,是宋代“文青”的爱情么么茶,真是让人艳羡。900多年后,钱钟书杨绛夫妇也学他们,玩了一把“赌书泼茶”。

清泉白石:元代的“珍珠奶茶”

从台湾一路向西风靡到大陆的“珍珠奶茶”,其实不是台湾同胞首创,“版权”是属于元代著名画家倪瓒的。

生性洁癖的倪瓒,是个爱茶之人。他在惠山中隐居,用核桃松子肉和真粉,做成像石头的小块状,放在茶中,名日:“清泉白石茶”。

诸位看官,从做法上看,有没有觉得它跟如今许多年轻人都爱喝的“珍珠奶茶”很像呢?

取个别名:茶名,也可以“萌萌哒”

乳妖、鸡苏佛,不是神怪,是茶!水厄,不是灾祸,是茶!水豹囊,不是物,是茶!冷面草,不是草,是茶!不夜侯、晚甘侯、森伯、苦口师,不是人名,也是茶!

茶有这么多可爱的别名,古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真不是盖的。不仅如此,文人墨客还搜肠刮肚地为名茶立传。譬如,苏轼给建茶写《叶嘉传》,徐岩泉为六安茶写《六安州茶居士传》,杨维桢为茶写《清苦先生传》,杨梦衮为雀舌写《烹雪头陀传》等等。

拥有“萌萌哒”别名的不光是茶,还有茶汤和茶器。

苏虞将十六种用来煮茶的汤,逐一进行了命名,谓之“十六汤品”:“得一汤、婴汤、百寿汤、中汤、断脉汤、大壮汤、富贵汤、秀碧汤、压一汤、缠口汤、减价汤、法律汤、一面汤、宵人汤、贼汤、大魔汤”。汤如其名,生动形象,趣味盎然。

南宋审安老人称十二种茶具为“十二先生”,并根据它们的用途,分别赐给它们姓、名、字号和官职。比如,汤瓶,官职是提点,姓汤,名发新,字一鸣,号温谷遗老。

不得不说,这位审安老人真是童心未泯,给不会说话、没有感情的茶具造了一个“萌萌哒”的童话世界。后来,明代的顾元庆,也给茶具取了别名。比如,竹炉叫“苦节君”、炭篮叫“乌府”,瓷瓶叫“云屯”等等。

花香茶:浪漫且文艺

常规的茶,如果喝腻了,就得玩点新花样。

花很香,茶很醇,如果“二美”并,就圆满了。于是,富有浪漫情怀的文艺青年们就想出了“熏香茶法”。

明代宁王朱权认为,花只要有香味就可以用来熏茶。当花盛开时,找一只纸灯笼,隔成上下两层,上层放茶,下层放花,最好是密封起来,过了一夜,开笼换花。几天后,茶自然就又香又可爱。如果不用花,用龙脑香来熏也可以。

熏香茶法,其实就是花茶的制法,后世在此基础上改良,将花与茶拌合窖制,诞生了茉莉花茶、玳玳花茶等花茶。

不过,这种玩法还不是最浪漫的。还是那位发明“清泉白石茶”的倪瓒先生,他做的“莲花茶”,浪漫指数绝对爆表。

具体做法是:早上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择取花蕊刚开一点的莲花,用手指拨开,将茶装入、装满,再用麻丝捆绑固定,放它一夜。第二天早上,摘下莲花,取出茶,用纸包起来,放在阳光下晒干。反复这样操作三次,然后用锡罐贮放,扎口收藏。

这种茶,清代名士沈复的妻子陈芸娘也做过,而且是为丈夫做的,满满的都是爱啊。

提示:请认准正山小种官网,快速购买>>

老侯手机和微信:13859366756(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试喝)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请致电:138-593-66756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