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山小种官网 > 正山小种百科 > 武夷红茶专家 >

张笔清40多年的正山小种制茶生涯

茶与人的相逢,是伯牙子期的相知,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幸运。

从400年传承的制茶大家中走出,到成为正山小种非遗技艺传承人,在张笔清40多年的做茶生涯中,他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呵护着与茶的缘分,守护着茶的珍贵。

茶香伴成长,心种红茶根

出身武夷山桐木麻粟村的张笔清,几乎是在茶园里“泡”大的。说起自己的制茶经历,张笔清笑称:“大概从半岁时就开始学茶生涯了。”

张笔清是正月出生,而麻粟正山小种的采摘时间在每年的五月左右,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忙着采茶,家人只好把自己装进背篓背上茶山,从牙牙学语的婴儿开始,他的童年时光大部分在满是茶香的茶场世界里度过。

在张笔清的记忆中,童年时期时最热闹的两个时间段就是采茶制茶了。

在那个集体经济唱主角的时代里,每年做茶季,不仅有从江西过来的采茶女工,周围的村民也都会加入到这里采茶、制茶。人民公社茶叶站来收茶的时候,来了收茶的技术人员,村民们也因为关心自己茶叶卖出的等级而聚集到这里。一直以来,张家的制茶技艺在当地享有盛名,卖出的茶叶等级自然也是高。

童年时期,张笔清就开始跟着家里在每年采茶季,上山采茶。从开始一天只能采几斤,到十几斤,几十斤……

“在武夷山桐木特有的气候及地貌前提下,每一次采摘都需要人力去完成。在此过程中,还要遭受蚊虫的侵扰,有时候蚊虫多得往眼睛里,手上又停不下采茶。”张笔清回忆道。

全是靠一双手采摘,通常,按照采摘标准是一芽三叶,要求每批采下的鲜叶嫩度、匀度、净度和新鲜度要基本一致。另外,为了将鲜叶采干净,还必须从底部往上采,由内往外采。

回忆起这几十年的茶人生活,张笔清动情地说:“想起来很难忘啊,那些年,兄弟几个自小帮着家里采茶、挖茶山(做茶山除草),现在自己仍然坚守于此,并且能够把正山小种传统红茶传承开来,我尊重它,也感恩这些难得的经历。”

四十年制茶生涯,集智慧与体力于一体

“你别看现在武夷山家家户户都做茶,事实上,这里到了三四十岁才跟风来学茶的人也很多。”张笔清说。

十二岁开始正式做茶的张笔清,如今已经做了40多年。

学茶并不容易,要做出优质的正山小种,就要经过采摘、萎凋、烘焙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整个制茶过程工序繁多,可谓是集智慧、技术、体力于一体的艺术。

据张笔清回忆道:做茶的每一步都有讲究。因为学茶,从小到大没少吃苦头。

刚开始学茶,张笔清常常被父亲安排去青楼下面烧火,那个时候的“青楼”构造与现在不同。那时候是在里面直接点上火堆。张笔清称之为“松烟明火”时代。

一天要烘成百成千斤的茶青,还要时刻盯着烧火,保持火头的高度。做茶那几天,几乎不能睡觉。再加上整日的烟熏,双眼几乎每天都是肿的。

除了吃尽苦头,在张笔清看来,处理茶叶,要做坏很容易,做好也不稀奇,但要做到最好,却是最难。

“倒不是正山小种工艺多么复杂,只是做茶有许多微妙的东西,没有常年积累的经验是很难抓得到的。”张笔清说道。

“比如说萎凋,按照常年做茶积累的经验,当手抓茶叶握紧可以初步成团,松手时茶叶不易弹散,茎梗折而不断,鲜叶由鲜绿转为暗绿色,叶表面失去光泽,叶质柔软等现象,茶叶的萎凋就基本到位了。所以很多情况下,都要靠经验。”

走出茶山,将正山小种红茶传播出去

在那个茶叶不景气的年代,父亲张桂福鼓励孩子们努力读书,进入城里工作。也就在那时,张笔清顺利考入大学,成了那个年代里麻粟村学历最高的人。

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就业是包分配的,张笔清毕业后顺利被分配到公职系统。但是,张笔清心中始终牵挂着家族的祖业,每年制茶季节,张笔清都会回到家乡和父亲一起做茶。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受市场的影响,正山小种面临何去何从的选择。那时候茶叶不是很好卖,收入也非常低迷,张笔清不仅每年回家做茶,还把做好的茶叶帮家里拿出去售卖。

直到2005年金骏眉的诞生,让国内红茶再度迎来黄金时代。赤甘、老丛红茶等新工艺品种,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不能否认,正山小种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好时代。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张笔清开始考虑到做一个茶叶品牌,也希望将正山小种红茶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因为爱茶,张笔清相识良师益友

因为热爱,志同道合的朋友总能走到一块儿去。缘分使然,张笔清与张孟江老师相识,是在2007年。

当时的新工艺红茶金骏眉已经名声在外,可以说带来了整个茶叶界的震动,拥有金骏眉成为一种时尚。

而关于对于张孟江老师的种种传说,张笔清仰慕已久。

“因为自己是80年代初从麻粟出来学历最高的人,在第一次与张孟江老师见面时候,他就戏称自己为‘状元郎’。”张笔清笑道。

在那次与张孟江老师的深谈中,张笔清领悟到所有的茶不仅只是一个制作技艺的问题,它包含了天、地、人的融合,包含了无穷的智慧,更包含了博大精深的茶道精神。

感恩包容的心,分享结缘的情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作品正山小种红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时常会遇到一些茶友问到张笔清:做茶的理念是什么?

张笔清把这种制茶理念理解为一种心情,并把它总结为“感恩包容的心,分享结缘的情。”

张笔清说,无论何时何地,他都把这个心情放着,那些大自然的恩赐,那些广大的福缘,那些帮助过自己的朋友,甚者那些可能存在的对手……都可以用这个心情去对待。

张笔清和他的30棵古树红茶

2018年5月16日,位于武夷山桐木村麻粟的30棵树龄达300年的老茶树在挂牌后首次开采。而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神秘买家李先生以每公斤26万重金,抢拍下这30棵老茶树的收购权,并签订麻粟神丛茶买卖意向合同,至此,正山小种红茶茶王老树正式出炉。并且,该茶以一芽两叶的采摘标准,按照正山小种红茶传统制作工艺由非遗传承人张笔清先生制作完成。很快,这30棵明末种植下的武夷菜茶老树,成为了整个红茶圈目光与镜头的聚集点所在!

2018年5月16日,位于武夷山桐木村麻粟的30棵树龄达300年的老茶树在挂牌后首次开采。

为什么是这30棵茶树,有什么独特性?

这30棵茶树茶为什么被争相高价竞拍?

它背后意味着什么?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解读这30棵茶树?

本文,将会为你逐一解答上述疑惑。

很快,这30棵明末种植下的武夷菜茶老树,成为了整个红茶圈目光与镜头的聚集点所在!

首先,你要明白什么是300年红茶王老树

在开始之前,我们很有必要,先对这30棵红茶王老树做一个清晰呈现:

这30棵红茶王老树,位于武夷山市桐木村麻粟自然村麻粟岭四方块,海拔约1392米,属于麻粟具有典型特征的茶山。山场西向,坡度大,为陡坡型山场。茶树周围植被丰富,左边为大片茶山,右边是毛竹林,上方有毛竹林及针叶林分布,有小水沟穿过,四季不断流。

这30棵红茶王老树,位于武夷山市桐木村麻粟自然村麻粟岭四方块,海拔约1392米,属于麻粟具有典型特征的茶山。

根据在此地息息生息六代的麻粟人张笔清的描述,这些古老的茶树其粗大的树干,直径最大可达15厘米左右,最大的树冠需要数人拉手才能将其围合。并且,其根系特别的发达,根系的深度往往能超过树冠。

这些古老的茶树其粗大的树干,直径最大可达15厘米左右,最大的树冠需要数人拉手才能将其围合。并且,其根系特别的发达,根系的深度往往能超过树冠。

30棵老茶树挂牌,武夷茶品种专家解读神奇古茶树

事实上,早在今年二月,以张笔清为代表的红天下茶业及桐木麻粟正山红茶农民专业合作社,就麻粟岭茶山30棵红茶王老树资源等问题,特意邀请到武夷茶品种专家罗盛财老师。在罗盛财老师的安排下,从30棵红茶王古树里选取了10棵具有代表性的茶树进行取样调研。

在罗盛财老师的安排下,从30棵红茶王古树里选取了10棵具有代表性的茶树进行取样调研。

对于调研结果,罗盛财老师是这样分析的:武夷茶传统品种的母树就是高山菜茶。而武夷山菜茶的始祖是云贵川的大茶树,那些茶树属于乔木型的。在自然条件的不断变化下,这些茶树历经迁徙和种群扩散,逐渐地来到了武夷山。

罗盛财老师还表示:这些茶树被移植到武夷山以后,为了适应这里的生存环境,它们的外形特征和基因特征都发生了变化。表现在外形变化最明显的,就是由原来的乔木型变成了小乔木型或者灌木型。

这些茶树被移植到武夷山以后,为了适应这里的生存环境,它们的外形特征和基因特征都发生了变化。

关于这30棵茶树的树龄,罗盛财老师分析认为:武夷山的先人种植武夷菜茶的历史至少已经有上千年的了。而桐木地区种植武夷菜茶的时间在正山小种红茶制作工艺出现以前,距今已经超过400 年的历史。

根据村里人的回忆以及对麻粟岭四方块茶山的现场观察,这片茶山是麻粟最早人工垦植的茶山,距今至少应该有300年的历史。从麻粟有人居住开始它就出现了。

这片茶山是麻粟最早人工垦植的茶山,距今至少应该有300年的历史。

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茶树生长

通过长期的观察和调查,张笔清认为,四方块有很好的适应这些茶树生长的气候条件,这里的高海拔、气候、温度湿度以及充沛的雨量都是使这些茶树能够在这里生长的重要因素。

还有,这里保持了良好的自然生态循环系统,冬天的霜冻、降雪是使这些茶树无病害的重要原因。

这里的高海拔、气候、温度湿度以及充沛的雨量都是使这些茶树能够在这里生长的重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这30棵红茶王老树还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那就是它的根系特别的发达,根系的深度往往能超过树冠,所谓一寸茶,三寸根,无论土壤条件如何,它都能深深地往下扎,用原始的力量汲取自然的菁华,也就使得这些茶树具有了顽强的生长能力,它们能够抗严寒,能够御酷暑。

张笔清还强调,发达的根系使得这些茶树,在树枝老化时容易通过自身长出的新枝来修复,这就是这些茶树虽历经数百年而依然生长茂盛的重要原因。

这30棵红茶王老树还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那就是它的根系特别的发达,根系的深度往往能超过树冠

其次,麻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形成的不变因子如:竹、岩、松、水等,以及那些麻粟的人们关于红茶的坚守,是这些茶树得以保留原生态和茂盛生长的重要原因。

另外,麻粟人选择了他们唯一能选择的茶山管理方式(武夷耕作法),即每年的秋季进行人工挖山除草,这有效地提高了茶树生长的土壤环境。茶树可以从土壤里吸收到生长所需要的各种成分,使茶树体内的物质代谢能顺利地进行。

每年的秋季进行人工挖山除草,这有效地提高了茶树生长的土壤环境。

这或是迄今能喝到最正宗的红茶源头

思绪跳转至十七世纪初期。当时,正山小种红茶在一个偶然的时机下得以催生并被带到欧洲之后,很快就在海外市场中盛行起来,那时的正山小种曾一度占据霸主地位。直至19世纪末,一连串的重大事件,让红茶的海外销量迅速下滑,直至冰点。

而后,金骏眉的诞生,让国内红茶再度迎来黄金时代,不少人又开始重新了解享有近400年盛誉的正山小种。

金骏眉的诞生,让国内红茶再度迎来黄金时代,不少人又开始重新了解享有近400年盛誉的正山小种。

非物质文化项目正山小种红茶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笔清认为:“金骏眉的诞生,从某种角度来说,的确对正山小种的复兴起到推动作用。但,如今仍有人把正山小种归属于低端茶。甚至,有人认为,上好的红茶原料都是用来做金骏眉的。其实不然,实际上,正山小种通过追求原料和工艺的更加精细化,是能够位列高端茶梯队的。”

接着,在被问及这30棵茶树为何拍出如此高价时,张笔清这样答道:这批可以追溯到明末年间的老树极其罕见,且不具备商品属性,加之,其工艺是按照百年传统工艺精良制作而成。所以,我们认为,用极具含金量的老树原料做出的正山小种,它一定是最优质顶级的。毫不夸张地说,这或是迄今能喝到最正宗的红茶源头,也是它出现高价的重要原因。

张笔清老师

如今仅有的30棵红茶王老树,其价值不断攀升

在张笔清的讲述下,我们了解到,在那个茶叶不景气的年代,大部分的茶树都被修剪过,也有补种的,那些茶树基本上都是菜茶。如今,在麻粟四方块山有且仅有这30棵茶树,是最原始的,没有被人工修剪,保留了老茶树的姿态。

面对这仅有的30棵老茶树,在正山小种恢复往日荣辉的过程中,在市场及茶人的追捧和认可中,其价值也将在市场及茶人的喜爱与认可中,不断攀升。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高等级正山小种的核心产区范围非常小。关于麻粟岭四方块的这30棵挂牌红茶王老树,这批极具含金量老树,其稀缺性注定了它绝非商品的属性。或许,它就是如今正山小种核心处所在。”张笔清如是说。

张笔清老师

如今,正山小种的名气正在全国扩散开来,红茶爱好者似乎皆以“你喝过真正高端的正山小种吗?”为傲。

不可否认,借此正山小种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不可否认,借此正山小种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用某位资深茶人的话来说:“如果非要类比,我们说老班章茶王树在普洱茶界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其价格也是一直走在风口浪尖;那么,这30棵树龄达300年的红茶王老树,很可能是在整个武夷红茶的概念中,唯一能够与之相媲美并达到同等地位的存在。”

另外,那些被罗盛财老师带回育苗基地的茶树样本,其详细生长信息及基因构成将会在一年后得以揭秘。我们期待着这些古老而又神秘的茶树,将会带来更多的惊喜。

提示:请认准正山小种官网,快速购买>>

老侯手机和微信:13859366756(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试喝)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请致电:138-593-66756在线客服